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

公德與私德



每當社會發生「重大」八卦新聞,像是名人劈腿、外遇、吸毒、賣淫、不孝、性騷擾、老幼戀、豪門情怨等等的事件,都會有人提到一組概念,即「公德」與「私德」的區分。與公德相關者,大家可以多談,與私德相關的,好像就不應該探討。

我主要接受西洋倫理學的訓練,也略懂東方的倫理學。但我必須承認,在我的知識庫裡,原本不存在「公德」與「私德」這組概念。這應該會讓很多人感到驚訝,當然,最驚訝的還是我自己。大家對這組詞用得越自然,我就越疑惑。

我看了許多資料,仔細想了想,終於大概有了點頭緒。我的看法是,中文裡的「公德」與「私德」之分,其實是混淆了兩組西方概念後產生的詞組。

第一組是「公領域」與「私領域」的行為劃分。有些行為與「不特定他人」相關,或是遷涉公共利益者,就被稱為「公領域」。有些行為屬於個人私生活部份,常被歸類為私領域。

在人人生活緊密相關的現在,純粹的私領域非常的小,大概只剩你躲在自己房間裡面做與外界無關的事。連上網也不行。許多被我們視為「私領域」的行為,例如對小孩的管教,其實都有一定程度的公共性。

因此與其用一刀兩斷的方法來看這組概念區分,不如將之視為漸層的光譜,有些行為比較偏私領域,有些偏公領域。越偏私領域者,我們越不希望他人入侵(實質的入侵,不是言語討論),基於主流的「互惠」或「推己及人」原則,就會產生「在未經許可下,不應進入他人私領域」的道德規約。

另一組概念是「公共德行」與「私人德行」的劃分。德行指良好的生活習慣或個人品質,可以幫助我們追求人生目標。公共德行,原則上就是在公開場合展現、與他人相關的德行。

與前一組類似之處在於,私人德行也受到當代人際關係緊密相關的影響,現在已很難找出實例(基督教世界有信望愛三超德),或許中國的「慎獨」反而有這種味道。不論公共德行或私人德行,都是可以也應該接受公開理性評論的,因為這將有助於當事人自身追求卓越。

需要注意的是,「公領域與私領域」和「公共德行與私人德行」這兩組之間,沒有必然的對應關係,前面是行為領域劃分,後面是德行種類劃分。

但在中文裡出現混淆了。

我們現在講的公德與私德,很可能是受到梁啟超的影響,他學到了西方倫理學後,感嘆中國傳統倫理學太重修身,而忽略了對公共事務、共同善方面的堅持,因此力倡公德。

可是公德和私德這組概念在「中文化」一百年後,變得有點怪怪的。像阿基師事件,是公德還是私德?有許多人主張情愛是私德,與公共事務無關。但如果阿基師的賣點是誠懇好男人形象,那就與曾因此買帳的公眾有關了。

陳為廷的性騷擾行為,有人認為這是私德不佳,和公共政治無關,也有人主張他是政治人物,會藉權勢性騷他人,這就是公德問題了。

我們先不管梁啟超老大的看法,因為現代人幾乎都沒看過他的大作,就算看了也不見得看得懂。就描述倫理學來說,我們是怎麼學到「公德」概念呢?

應該是「公德心」,這是我們在小學教育階段就已接觸到的概念。公德心指向社會共同生活中的許多人際互動模式,像是不可亂丟垃圾,人多時要排隊等等。就這種角度來看,公德的範圍會變得非常小,只是一種行為規範系統。

相對來說,私德的領域就被放得很大。個人感情算是私德,一些人際品行上的議題,如愛罵人、家庭環境維護不佳,都被看做是私德。我們以為的私德,就與西方的「私人德行」有別,較接近西方的「私領域」,而且是範圍相當大的私領域。

這種錯置還搭配了一種誤解,就是對於私德部份,有些人認為不該加以批判討論。

對於自己的「私領域」,我們當然保有某些權利,比如說一定程度的隱私權,別人不能入侵。但有隱私權,不代表他人不能對你進行道德評論。你有一些情愛上的問題,當然可以選擇隱藏,但如果洩漏,大家也可以就所得資訊對你進行道德評論。

這種評論的意義不單純在於「八卦他人之樂」,而是能提供你與社群其他成員相關行為的進一步指引,希望能藉此提升社群的卓越標準與共同善。

有人會爭議判斷依靠的資訊的來源不佳,可能來自偷拍、爆料、設局與自爆等不道德的模式。但倫理學上沒有「毒樹果實理論」,進行道德考量時就是會採用全部的可得資訊。

所以就算法院因毒樹果實理論判你無罪,就可知事實的部份,大眾還是可以對你進行道德批判,你也不能主張「這是我的隱私,大家不能罵我」。大家看到後可選擇不討論,但你在道德上不能取消我們的批判權。

回到文章的最起頭。當我們講中文時,我們口中的「公德」與「私德」是不夠準確的概念,無法幫助我們進行準確的思考。我的建議是回到西方傳統的「公領域」與「私領域」的行為劃分,先判斷這是否與公共事務有關,對社群的意義為何。如果有必要探究,再觀察其「公共德行」與「私人德行」的表現,是否有值得我們個人反省或參考的模式。

像阿基師的情愛事件,應該是屬於其私領域的部份,但大家看到了他站出來後的表現,還是可以批判他有公共德行上的問題或疑慮,比如「說謊」。陳為廷的狀況也是相同。

所以不存在「這是他的私德問題,大家沒資格討論」這種事。討論是我的權利,能不能得出對我自己有幫助,或是進而對社群有幫助的結論,則是另一回事。

對於這些八卦新聞的批判,其結論是開放的。我講的「批判」不只是罵,你也可以得到正面或中立的結論。像是討論彎彎、九把刀的事件,你最後的結論可以是「我覺得彎彎有這個權利耶」「這關我屁事,浪費我的時間」。

如果不經討論,都只是談直覺,你的倫理智識將難以增長,這些事件才是真正對我們「沒什麼營養」。

總結來講,我的看法如下。看到八卦新聞,直接給結論,但講不出個屁理由,我認為是不妥的。這樣你不會有所成長,你應該練習透過爭論來提升自我的道德觀。

同樣的,看到八卦新聞,就認定這是私事,大家不應討論,這也不妥。因為你這是封阻了他人(與你自己)增長自我的權利與機會,也不是正確的態度。我們的確不應該想都沒想就出言責罵,但我們可以審定後動,提出完整的分析見解。

就我看來,最妥適的作法,是想討論就討論,但請進行理性的討論,而非直覺式的謾罵,也最好把討論的結果留作記錄,下次發生類似的狀況,我們可以站在已有的知識成果上往前推進。這或許才是八卦新聞對我們社群真正有意義的地方。